查看原文
其他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4月10本书

有百度,则无百年

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10

《田纳西·威廉斯回忆录

/ (美)田纳西·威廉斯  著


冯倩珠 译

威廉斯没有扎加耶夫斯基那种对自我的兴趣,他更在乎自己做了些什么,经历了些什么,至于自己如何在经历中成长、变化,他不想去研究。因此,这本回忆录难免有点对付的痕迹。


然而,他的文笔又是真的好,只用一半的气力,就能描绘出一些让人难忘的人和场景,而他的气场,他的敏感点,又注定了那些有问题的人来到在他的身边暴露问题:“比尔·英奇为人神秘,自从来到纽约,他就发现自己很难对人敞开心扉,生活背后的苦难过早地在其面容上留下印记”。他写到圣哈辛托酒店住过的一个老演员,威瑟斯庞女女士,靠吗啡针兴奋起来,每次都被威廉斯和他的诗人同伴拖回房间,嘴里说着“要是没有你们两个孩子,那可怎么办?”然后顺势就说到季洛杜在《金屋春宵》里表现的老太太“不可抗拒的勇敢”……这种文字背后绵延不断的心流实在是动人。


 


09

《新艺术的震撼》

/(澳大利亚)罗伯特·休斯  著


欧阳昱  译

与休斯老师之间,从来就不觉得有任何的距离,因为他的书,从来就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角度来书写他所早已了然在心的东西,他了然在心,但仍然一遍遍恢复一个探幽发微者的身份,去表达在初识一件事物时的惊奇。


这本书同休斯的《致命的海滩》一样,有着出色的组织材料的功力,和不疾不徐的叙述步调,但它的争议性会更大,因为它所包容的范围是未终结的,大部分观点,比如“政治性的艺术在魏玛时代后就告终结”这样的,肯定要受到挑战,那些被他宣判死亡的潮流和思想,难保不会重出江湖。


 


08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著


萧易  译


真是越来越喜欢纽约大学的这个教授,喜欢他的视野开阔——能把从镇压巴黎公社的现场照片和20世纪末的行为艺术家放在一起观察;喜欢他率性的去中心化写作,以及对所有批判性理论——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主义——所作的恣肆的批判性考察。

 

现代主义追求理想化的身体,后现代主义主张身体的碎片化,米尔佐夫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同时又批判两者。对于维特鲁威人所奠立的完美身体图景,他说这是脆弱的,不稳定的,然而,就维特鲁威人所展现的种族和性别意味展开批判,在此基础上进行身体再现,这种研究套路又被他彻底舍弃。身体是权力、抵抗和知识的场所,这种自福柯以来便越来越流行的抽象表述,在米尔佐夫的书里得到了一定的梳理,却又因为他坚持的去中心化写作,而缺少一些可见的、可依靠的“理论地桩”。寻求答案的人注定不会对他满意,但等待灵感的人却视他为渊博的好友。


 


07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

/(爱尔兰)丹尼斯·奥德利斯科尔  著


雷武玲 译


文学和艺术,幸好它们是缓慢而独立的,在这个被技术、资本和逐利之心联手推入疯狂,以至于露出毁灭之相的时代活着,我为自己能认识像希尼这样的人而骄傲。


希尼的起点,我觉得并不惊人,可他后劲如轮,写得越多,对自己能力的发现就越多。可是认识他需要耐心,单看《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用google检索Seamus Heaney,我觉得检索结果出现的速度都慢,像一头巨兽在海中缓缓现身,每个条目都只是暴露它身上很小的一部分。

他的访谈极多,有问必答的样子,但这本书读下来还是觉得不嫌多。奥德里斯科尔也是诗人,提问十分风雅,因此翻译一再力不从心,比如“有一幅图景,美国如桌面般朝西部倾斜,因为所有放荡不羁或迷茫的人都滚落到了加利福尼亚。有没有什么事实证实这幅贬损的图景?”中译笨拙至极,但句意其实很清楚也很有味,希尼的回答更有意思,不透露了。


 


06

《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

/(法)乔治·巴塔耶  著


蔡舒晓  译


巴塔耶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格中雀跃的一面,他借着考古发现,放肆地讴歌了史前壁画作者们强大而积极的内心世界。然而这本书又是他著作中较少受重视的一本,因为它跟巴塔耶那种冒犯者、逾矩者气息十足的常规状态太不相称了,即使是为他痴狂的那些人都不太提及。


而其实巴塔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人类的起源即艺术的起源,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本能动作,是其优秀的证明——他的语言那么动情,简直快要扳着你的两肩一边抖一边吼了:你怎么能不爱这壁画里的美呢?你看到这壁画,体验同在博物馆里幽幽灯光下看一个密封在玻璃罩里的东西可完全不一样,你会明白,人造物的最初意义就在于唤起温和与善,让人内心互生兄弟姐妹之情,所以它们除了直奔着美这唯一的方向而去,还会有别的选择吗?


 



05

《两座城市》

/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

回忆性散文,绝对的真诚和正派。扎加耶夫斯基对于父母辈的乡土情怀,和对自己追慕这种情怀的过程同时有着深挚的体察,理解它们的来历和产生的后果。他写那些自己接触过的人,都带着陌生感,和悲悯,他确认,那些被苏联人从利沃夫强迁到格利维策的波兰人,不仅是乡愁的专家,而且是一些在审美上格外顽强的抵抗者,是一些相信自己的生存就是一种“屈尊俯就”的人。


扎加耶夫斯基也不是以保存父母辈和自己的记忆为满足的,他甚至拒绝“见证者”这种俗套的身份,而不断地对比外界,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是否产生了值得一书的意义。半个世纪前的共产波兰是个乏味刻板的社会,教条高悬,人懒得看一眼,默默服从,对此,扎加耶夫斯基不露半点的轻慢或哀怨。他清楚,正是这样的社会促使自己无限想象一个失乐园的样子,而他的父母却因为亲历了痛失家园的过程,从而失去了成为诗人和散文家的从容心态。


 


04

《文学法兰西:一种文化的诞生

/(美)普里西拉·帕克赫斯特·克拉克 著


施清婧


直到这本书出现,我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它的出现。一句句话都让人豁然开朗:“政府的中央集权化带来的文化资源的集中化”,是法国独有的现象,德国和英国都没有;尼克松、基辛格、克林顿的回忆录只是政治人物的回忆录,戴高乐、密特朗的回忆录,却不仅要亲自执笔,而且要主张个人风格;萨特《什么是文学?》的最后一部分令人叹服(这个描述太准确),它异常混乱,但同时又异常的生动形象;伏尔泰的魅力,并非来自对大众的感染,或所谓“为生民请命”,更非来自给天子当朝臣,而是来自于他总是从自身的优越性和作家的重要性出发讲话。


这些论断照亮了那些在近五百年的肌体中蔓延开去的神经,让我们明白,一种产生自法国的审美动力学,怎样继续点亮和滋补今日的眼睛。


 


03

《与脆弱同行

/(法)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著


郭亮廷 译


清爽,通透,称得上是博雅的思考,从人的“脆弱性”出发,谈到人为了缓和对此的焦虑而发明的种种:宗教、戏剧、小说、各种虚构故事、罪的观念、上帝……每一样都是有用的,但每一样又都可以在寥寥数笔之间现出真面目。


虽然无所不在地使用“我们”(西奥朗说过,不要信任任何张口闭口“我们”的人),却从不让人讨厌,只因作者一直是谦虚的,他表示,自己只是在面对人所共有的困扰和焦虑时多想了那么一点时间,这点时间,别人大可用在健身、医疗、旅游等等上面,将自己与种种人生真相相遇的时刻一再推迟;这本书就是对“看破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一语最好的证明,而这样的书,读一本恐怕便够了。翻译顶级。


 


02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

/(德)雅恩·克诺普夫 著


黄河清 译


布莱希特的妈妈于191851日去世,布莱希特写道:“我的母亲卒于51日。春意升腾。天空无耻地冷笑。”人还没下葬,他就在自家搞派对,并赶去听一个朋友库彻尔的戏剧学报告。一个年轻人的离经叛道会成为他身上最闪亮的部分,前提是这个人已经属于历史,或至少不活在你的生活圈子里。


黄河清的译文,赞叹,就看一例:在写到柏林的时候,那一节的标题译成“一座相当了得的城市”。这真是把布莱希特的思想和此书作者的思想给同时吃透了。克诺普夫在布莱希特的每一段时期,都能熟练地抓出他与所处环境、所历人事之间的关系里最为尖锐的一面,他所写的布莱希特,就是一个对各种既定界限拳打脚踢的家伙,一个总是显得很有道理的狂妄天才,相信“戏剧应该是冒险的、未教化的、以自我为目的的”,并且要给所有人带来欢乐。没有什么良好的感受,安定的氛围,能够让他停下给自己制造敌人的节奏,他在诗中持续地直呼事物之名来保持挑衅的气焰,哪怕写一封私人信件,他都将自己置于想象的聚光灯下,他最大的成功,就是拥有并展现了和极端的cynicism相匹配的才华。


 


01

《花与恶心:安德拉德诗选》

/(巴西)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 著


胡续冬 译

其实“对寻常事物的不寻常的发现与组合”是诗人的常规本事,但遇到安德拉德,还是要再强调它一下。这个巴西人在处于普世频道上的时候,对于寻常事物的描绘是下重手的,把话说得很重,把那些一般得到默认的东西,像什么时间的流逝之类,都揪出来,恶狠狠地指着骂,骂它们对人的行为的冷漠,不闻不问,就仿佛它们在报复人对它们的默认一样。

 

书中的同名诗作《花与恶心》,一首就值它的书价。每一句都漂亮:“太阳抚慰着病人,却没有让他们康复/事物。那些不引人注目的事物是多么悲伤。”“我的仇恨是我身上最好的东西/凭借它我得以自救/还能留有一些微弱的希望。” 


这个五四,请继续仇恨百度,仇恨996,仇恨只知贿赂、不知廉耻的特权,仇恨将被剥削、被控制、被愚弄美化为空气的人。把仇恨写在个人的雷达上,你的青春将不因身体的屈服而丧失它的彪炳。


 



往期回顾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